叶兴庆:应注重补齐耕地保护的激励短板

发布时间:2022-03-04 14:43:16 中纬 62

2月14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引发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针对耕地保护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叶兴庆表示,经济日报调研组呈现给读者的《耕地问题调查》,全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耕地成为问题的种种表现和深层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从新闻的视角解析专业性问题,以对问题的专业性解析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叶兴庆说,正如这份调查指出的,围绕耕地保护,我国已形成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类工具箱。比较而言,管控型工具箱“弹药”越来越充足、“火力”越来越猛烈,建设型工具箱正在充实完善,激励型工具箱则是明显的短板弱项,亟待加强。

叶兴庆认为,应丰富和拓展对承包户、经营者的激励工具。承包户看淡土地,经营者掠夺土地,原因固然很多,但核心是一个“利”字。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保护和建设耕地就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彰显这个“利”字,除了众所周知的提高种地收益外,还要提高养地的收益。例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出现土地转包现象时,中央就明确提出,对用地养地、提高耕地质量的,应给予合理补偿。这一规定长期未得到落实,根源在于耕地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工作未能跟上。“我在德国调研时了解到,他们把耕地质量细分为100个等级,农场主无论在买卖还是租赁土地时都会下意识地提起所涉地块的等级。反观我国目前情况,虽然也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但却仍然停留在点位抽测,并不能让承包户和经营者知悉每个具体地块的质量等级。如果像德国那样把质量等级落实到地块,承包户和经营者养地能得到补偿,掠夺土地要付出代价,大家就会有养地的内在积极性。”

叶兴庆提出,还应丰富和拓展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工具。耕地保护数量大、建设任务重的地方,大多是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的地方。在强调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地激发这些地方保护和建设耕地的积极性。从纵向激励看,应加大中央财政对这些地方的支持力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重大举措,这些地方普遍存在资金配套困难问题,这就需要中央财政提高补助标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是个好政策,但土地出让收入与耕地建设任务在空间上是严重错位的,这就需要发挥中央的居间调节作用。从横向激励看,应加大发达地区对这些地方的支持力度。耕地占补平衡也是个好政策,但经济发达的地方可用于补充耕地的后备资源有限,而拥有较多后备资源的地方经济实力又不足。如果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

最后更新:2022-03-04 14:42:19